高质量干货文章写作技巧
写作问题分析
寻找与探索问题

怎样写出不掺水的高质量干货文章?这些技巧你得掌握

2023-01-14 04:02:39

怎样写出不掺水的高质量干货文章?这些技巧你得掌握

撰写文章,其实是一门需要持续修炼的艺术,它也是对自我思维的一次次雕琢与完善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断挑战自我,努力把脑海中那些飘忽的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字。但很多人会觉得写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,这很可能是因为所写内容缺乏信息的逻辑性。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些高质量文章的写作技巧,希望能帮助大家突破写作瓶颈。

一、为什么很多人写不出干货文章

很多人都渴望通过“撰写干货”来沉淀自己的思考,可又总是担心自己无法产出优质内容。他们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,可一提笔,却怎么也写不出来。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,有些人就很困惑,为啥自己在口头交流的时候能口若悬河,一旦到了写作就卡壳了呢?

这背后的原因在于,在对话交流时,我们会一股脑地给出大量信息,而对方会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去填补其中的空缺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论。我们之所以会感觉自己“有货”,其实是因为对方在帮我们梳理内容。而写作之所以困难,往往是因为我们既缺乏足够的信息,又没有清晰的逻辑。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组织能力,而写作恰恰就是一个组织信息的过程。如果选题决定了写作的方向,那么深入探讨主题才是撰写一篇好文章的起点。

二、寻找问题的重要性

在开始写作之前,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“我要说什么”,然后可能就直接开始表达个人观点,比如“我认为xxxx,我知道xxxx”。因为有了这些信息,就想着把它们写下来。但这样做,往往会让读者在满心期待解决方案的时候,却渐渐失去了兴趣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自我表达,而忽略了与读者的关联,那自然就无法吸引他们。

人们通常是在感到不适的时候,才会迫切地寻求改变和采取行动,而这种不适感的根源就是问题所在。能够吸引读者的,正是找出与他们相关的问题。定义问题,本质上就是用问题作为一个框架,去吸引目标读者。问题越广泛,涵盖的读者就越多;问题越具体,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。问题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种召唤,一个恰当的问题能清晰地告诉读者这次阅读旅程的目标是什么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写一篇关于职场晋升的文章,只是泛泛而谈自己对职场的一些看法,读者可能并不会太感兴趣。但如果你提出“为什么工作努力却总是得不到晋升机会”这样的问题,就很容易引起那些在职场中渴望晋升却遇到阻碍的读者的关注。

三、探索真实问题

评估问题要从问题的层级开始,所有问题都包含疑问和难题两个层面。

什么是疑问

疑问通常对应一个确切答案。比如“桌上有6杯水,小明喝了2杯,还剩几杯水”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疑问,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就能得出答案,对唯一正确答案的追求就是解答。

什么是难题

难题可能对应多个解决方案。例如“如何将5杯水分给6位领导”,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比较、分析、思考,来寻求最佳方案,这一过程称为“解决问题”。

在写作中,我们的目的就是引领读者从起点到终点,要么解答疑问,要么解决难题。

再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。小王是一位新入职的运营人员。在一次会议上,领导要求他制定一份私域项目运营规划,月底前提交。为了完成这个规划,小王可能会搜索“私域运营”“私域运营规划”“运营规划”等关键词。搜索结果通常包括私域概念普及、案例拆解、方法论总结等。有人可能会认为小王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撰写私域运营规划。但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发现,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写作指导,而是一个可直接借鉴的方案,以完成任务。在这里,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核心:他不是要你告诉他怎么写,而是要一份现成的方案。

四、挖掘冲突与矛盾

找到读者的核心问题后,我们还需要分析该问题中的核心矛盾或冲突点。通常,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缺少某个要素或存在错误认知。

信息差的情况

信息差的情况相对容易理解,我们只需要提供缺失的信息就可以了。比如,读者想了解某种新型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,但市场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少,我们在文章中就可以详细介绍该产品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,填补读者的信息空白。

错误认知的情况

错误认知的情况则需要我们纠正读者的认知。以一个案例为例,如果你是拐杖销售商,可能会认为目标客户是60 - 85岁的老人。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。拐杖作为辅助工具,旨在解决老人行走、活动的痛点。然而许多老人并不愿接受自己到了需要拐杖的年纪。人生中的第一根拐杖,通常是子女的决定。通过查看评论,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一情况,而不必进行复杂的市场调研。这就是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的一个例子。

那么,如何找到核心矛盾呢?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些常用的思维模型来解决。对于简单的事物,我们可以用MECE分析,也就是相互独立、完全穷尽的分析方法,将问题拆解成不同的部分,确保没有遗漏和重复。涉及人和事的,则可用SQCA模型,即情境(Situation)、冲突(Complication)、疑问(Question)、答案(Answer)。通过这个模型,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问题的来龙去脉,找到核心矛盾所在。

五、选择适当的身份表达

选择何种身份进行表达,是为了从特定角度回答读者的疑问。如果你以资深人士身份出现,就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和案例,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和影响力,从而影响读者。比如,一位有20年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人在写投资相关的文章时,可以分享自己的投资经历和成功案例,让读者更愿意相信他的建议。

如果你以同等身份出现,则需要从同理心角度出发,先解决情绪问题,再解决逻辑问题。比如,在写一篇关于考研压力的文章时,作者以同样经历过考研的身份和读者交流,先表达对读者压力的理解和感同身受,然后再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,这样更容易让读者接受。

对于涉及多方视角的问题,我们要考虑哪些方面更合适。例如在求职者面试中,涉及求职者、HR、业务负责人、老板等视角。选择哪种视角,决定了吸引哪些读者。如果选择求职者的视角,就可以写一些面试技巧、面试心态调整等内容,吸引正在找工作的读者;如果选择HR的视角,就可以分享面试筛选标准、对求职者的期望等内容,可能会吸引想要了解招聘流程的人。

六、决定表达方式和内容

前面解决了“事”的逻辑,帮助我们定位真正的问题。现在我们来解决“人”的状态,了解他们的期望。因为有时候,真正的答案可能并不被接受,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:

基于现状求方法

这类文章强调人群状态(如经济、教育、基础、方法),这类读者最需要的是信心。比如,对于想要减肥但基础比较差的人群,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先描述他们目前的身体状况、面临的困难等现状,然后再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减肥方法,同时在文中给予他们鼓励,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减肥。

基于数字求提升

强调数字提升,这类读者需要的是方法和步骤。例如,一篇关于提高店铺销售额的文章,可以列举出一些店铺在采取了某种营销策略后,销售额从原来的多少提升到了多少,然后详细介绍这些营销策略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。

基于过往求经验

强调经验分享,这类读者渴望被理解。比如,一位创业者可以分享自己创业过程中的失败经历和成功经验,让其他有创业想法的人从中吸取教训,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,有人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。

基于状态求判断

强调两种状态的抉择,这类读者需要的是逻辑和方法。比如,对于是否要跳槽的问题,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分析继续留在原公司和跳槽到新公司的利弊,然后提供一些判断的方法和逻辑,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
基于品类求推荐

强调泛需求,这类读者需要的是利弊分析。比如,一篇关于推荐旅游目的地的文章,不仅要推荐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,还要分析这些景点的优缺点,如旅游旺季的游客数量、消费成本、交通便利性等,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做出选择。

七、结语

写作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,是对自我思考的完善。“撰写干货”并非为了证明什么,但我们必须将读者放在心上,因为我们的认知都来源于周围人的反馈。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思考,能够吸引人们与你交流,为你提供反馈,从而促进你的成长。希望以上分享能帮助大家解决写作难题,写出更多高质量的干货文章。